常被认作小香芋,全株有毒,儿时挖它去

清理农田的杂草是农民们在种植时候的必备工序。除草的操作一般是放在春耕之后,万物复苏的季节也带来了万物复苏的杂草。为了防止这些存在对农作物的收成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它们的清理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一到了这个时候,家里熊孩子们就有用武之地了。

小时候清理家中农田的杂草时,大人们就会教孩子们分辨哪些杂草是有用的,而哪些又是无用杂草,这其中的有些杂草,甚至还能被小孩子们挖了拿去卖钱,打打牙祭。

在本文中,笔者要分享的就是一种经常被认作是“小香芋”的杂草,它名为半夏,经常生长在玉米地中,整株都带有毒性,但是经过炮制之后,它便会变为价值十分珍贵的药材,如今要是还能遇到它,那可真就是赚到了。

半夏为何不叫做全夏?

半夏的别称有很多,如守田、地文、麻芋子、蝎子草等等,半夏的长相与香芋十分相似,但却是不能够直接食用的。

半夏的整株都是含有毒性的,即便是作为药材,也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将毒性去除之后才能够食用。

很多人都疑惑半夏名字的由来,既然有了“夏”字,为何它不干脆叫做“全夏”?

这里涉及一个误区。

由于除草的时间多在春耕之后,因此很多人都会认为半夏是在春天长成的植物。

而事实上,人们在春耕之后挖到的半夏,其实是去年夏至后才开始生长的,等到半夏生长出来之后,人们才开始进行的玉米种植。

如果非要论一个先来后到,其实半夏才是先到的那一个。

半夏的发展历史

半夏的药用历史十分的长,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人将其用于外科患疾以及痰症。

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着半夏的功用:“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痛肿,胎堕,治痰黄,悦泽而目。”

而到了张仲景时期,半夏在医用上的开发已经较为完备了,不过在这段时期,半夏一直被应用于“降逆”之上。

比如,《药性论》中对于半夏的功效归纳便是:“消痰诞,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下肺气,主咳结。”

到了宋代之后,对于半夏的应用便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半夏的药性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开发,历经无数前人的知识累积,才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从治疗咳嗽到利便,从应对脾胃虚弱到麦冬汤的出现,都为当代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也让半夏的价值得到了尽可能全面的开发利用。

半夏的种植历史

半夏是在年,正式地实现了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转变的。

七十年代的半夏种植,由于科技水平的条件限制,很多种植半夏的良田都出现了产量低、效益差等现象,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了大量的药农退出了半夏的种植市场。

这样恶劣的市场环境直到九十年代后出现的半夏丰产技术研究成果的出现,才得以好转。

正是这项研究,才能让半夏有了如今的发展。

在到了年时,由于半夏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野生半夏属性和人工培育方式出现了相性不合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为人工种植的半夏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病源,还频繁出现了死根、烂根等状况,这就导致了,人工培育的半夏质量低下,药性一般。

随着野生半夏越来越少,兼之人工半夏药性一般,便也让野生半夏的价格倍涨,变成了分外珍贵的存在。

食用半夏的禁忌

没有经过炮制的半夏是具有毒性的,很多人对于生半夏所含的毒性没有具体的概念,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半夏的毒性具备刺激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毒性等多特质,除此之外,它还能抑制甚至麻痹神经系统,严重时也会导致器官衰竭等重症。

因此,对于半夏本身所含的毒性,大家都不要抱以轻视的态度。

除了半夏本身含有的毒性之外,在食用半夏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不能和一些食物同食。

如羊肉、羊血、饴糖等。

半夏的分布

半夏所分布的地域极广,除了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没有发现野生半夏的踪迹之外,其余各地都有着半夏的身影。

它是由点状分布,生存种群并不集中,这也是它在人工培育后,质量大减的原因所在。

现在野生半夏的收购价依然在20-30元一斤的价格,不过现在想要挖到这么多的半夏,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idonga.com/mddf/11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